蜈蚣;毒蛇;蝎子;壁虎;蟾蜍
五毒是指蜈蚣、毒蛇、蝎子、壁虎和蟾蜍,這五種有毒動物合稱五毒。由于地域廣大,民族眾多,加上許多故事傳說影響,各地過端午節(jié)的習俗也不盡相同,古代我國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認為每年夏歷五月端午日午時,五毒開始孽生,于是便有了避五毒的習俗。
古時我國北方一些地方民間傳說中的“五毒”是五種動物,它們應(yīng)該分別是蜈蚣、毒蛇、蝎子、壁虎和蟾蜍。谷雨以后氣溫升高,病蟲害進入高繁衍期,為了減輕蟲害對作物及人的傷害,農(nóng)家一邊進田滅蟲,一邊張貼谷雨貼,進行驅(qū)兇納吉的祈禱。這一習俗在山東、山西、陜西一帶十分流行。老天津衛(wèi)曾經(jīng)有一項端午民俗,即食五毒餅,五毒餅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來的,模子形狀不一,里面刻有五種“毒物”的圖案。
有的地方的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(即剪紙),或貼在門、窗、墻、炕上,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,以避諸毒。認為五月是五毒(蜈蚣、毒蛇、蝎子、壁虎和蟾蜍)出沒之時,民謠說:“端午節(jié),天氣熱,“五毒”醒,不安寧。” 每到端午節(jié),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,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,再用五根針刺于五毒之上,即認為毒物被刺死,再不能橫行了。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,在餅上綴五毒圖案,均含驅(qū)除之意。北平忌端午節(jié)打井水,往往于節(jié)前預汲,據(jù)說是為了避井毒。由于古時人們自然知識匱乏,加上蛇蟲繁殖,易咬傷人,這才形成此習慣。
民俗
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。桃是民俗中驅(qū)鬼之物,源于神荼、郁壘之神話,以桃刻印,亦為祛攘之意。《續(xù)漢書·禮儀志》:“朱索、五色桃印為門戶飾,以止惡氣。”后世的昧符、吉祥葫蘆即源于此。《夢粱錄》卷三:“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時書‘五月五日天中節(jié),赤口白舌盡消滅’之句”,這是宋代之俗。
《燕京歲時記》又記:“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,倒粘于門闌上,以泄毒氣。”這是清代之俗。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、飄帶等,更為好看,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,掛貼于門,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,意為“倒災(zāi)葫蘆”。五毒耳枕,青蛙來保佑老人孩童安康,并把它作為禮品贈送親友,特別是老人和孩子以表示吉祥、和善、友愛。辟邪,保平安。